渐变与隐忧:新疆真实的民族人口结构是怎样的?| 文化纵横|163
李建新、常庆玲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导读]在诸多因素之中,民族人口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无疑是影响社会稳定、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本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数据,从动态结构视角对新疆以及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这四个主要民族的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作了分析,研究发现:新疆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其中,汉族人口的生育水平急剧下降,且老龄化现象严重;而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潜力很大,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且分布相对均衡,而少数民族人口多居住在乡村,且呈现明显的聚居性,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居住隔离。新疆各族人口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性依旧存在,并有了新的变化。这是谋划今后及未来一个时期新疆治略的基础。
文章原载《西北民族研究》,感谢作者授权本公号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部边陲,面积为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我国边界线最长、比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宗教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疆不仅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还是我国向西开放、复兴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新疆的稳定发展大势一直是各届中央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诸多相关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中,新疆各主要民族的人口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无疑是影响社会稳定、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在当前新疆的社会局势下,很有必要深入了解新疆人口现阶段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基于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他数据,本文尝试从动态结构的视角对新疆人口及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多方面的描述分析。
▍新疆人口及各主要民族人口总量变化
据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人口2181.58 万。其中汉族人口882.99 万,所占比重为40.47%;少数民族人口1298.59 万,所占比重为59.53%。2013 年年鉴数据显示,新疆人口为2232.78 万。其中,汉族人口847.29 万,所占比重为37.95%;少数民族人口1385.49万,所占比重为62.05%。新疆总人口呈不断增加趋势,但增长速度已经渐趋放缓,人口年均增长率从1990 年的1.92%下降至2010 年的1.67%。
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转变的自然变化趋势(见图1)来看,20 世纪80 年代,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与出生率曲线高度一致,且变化幅度较大,而死亡率变化曲线则相对平缓。这说明新疆的出生率的变化是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新疆人口的出生率先后经历了80 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平缓下降,再到80 年代后期的反弹,并在1990 年达到了出生率的高峰,在此之后,出生率一直处于持续稳步的下降趋势中。其中,1991~1995 年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更大、更为明显,其后下降速度有所变缓。从具体数值上也可大体看出这一变化:
出生率从1980 年的21.28‰下降到1985 年的19.8‰,继而回升到1990 年的26.41‰,其后开始了持续下降,2000 年下降至17.57‰。但2000 年以后,新疆人口出生率下降速度减缓,基本在15‰左右徘徊,2012 年仍为15.32‰。与此同时,新疆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5‰。因此,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一直徘徊在10‰左右。
与全国或是西北其他四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相比,新疆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较高。近几年来,全国的出生率维持在12‰左右,自然增长率一直稳定在5‰。在西北这五个省份中,新疆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最高,而且下降速度较慢。其中,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0.84‰,而西北其他四个省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均低于10‰。如果仅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这一人口动态的指标来判断的话,可认为新疆人口仍处在基本完成转变的初级阶段,比全国和西北其他省份人口的转变步调要慢些,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于全国20 世纪90 年代的水平,人口再生产刚刚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1955 年成立,成立时确认了新疆13 个世居民族。其后由于各民族的迁移、流动,新疆的少数民族个数也不断增加,到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疆民族个数已增加至55 个,成了名副其实的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区。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新疆13 个世居民族即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族的人口总数分别为1000.13 万、882.99 万、141.83 万、98.3 万、15.63万、18.05 万、3.44 万、0.85 万、4.73 万、1.01 万、0.32 万、1.87 万、0.55 万,共计为2169.7 万;13个世居民族占全疆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5.84%、40.47%、6.5%、4.51%、0.72%、0.83%、0.16%、0.04%、0.22%、0.05%、0.01%、0.09%、0.03%,合计为99.50%。
其中,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合计比例为97.32%,构成了新疆人口的绝对主体。
而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族人口占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分别是77.02%、10.92%、7.57%,合计比例为95.51%,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主体。
根据2013 年新疆人口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2 年底,新疆的13 个世居民族中有四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民族,分别是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可以说这四个民族为新疆的主要民族。
从人口数量方面观察,新疆这四个主要民族的人口绝对数都在增长,但通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可看到,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变缓。根据六普数据,新疆汉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从1990~2000 年的2.18%下降至2000~2010 年的1.99%,后十年间汉族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最高,将近2%。从2000 年至2010 年,新疆维吾尔族与回族人口的增长率均保持在1.6%左右,而哈萨克族人口的增长率不足1%。从新疆人口的民族构成来看,近二十年内,汉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呈微弱上升趋势,而维吾尔、哈萨克、回族人口占全疆的比例略有所下降。事实上,新疆汉族人口的增长主要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人口迁移增长有关。主要依据有三:
其一,通过年鉴数据与普查数据对比(见表2),我们不难发现,若使用年鉴统计口径的数据,汉族人口在近十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38%,低于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幅度。由于年鉴数据未包括流动人口这一部分,因此它可较准确地反映汉族人口自然变化情况。
其二,通过下文汉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分析,可直观明晰地看出,汉族人口金字塔底部收缩的现象远比其他少数民族严重,这主要是由新疆汉族人口较低的生育率所致。
其三,以汉族为主体的兵团人口的变化也可间接证实这一点。根据六普数据,2010 年新疆兵团总人口为260.72 万,占新疆总人口的比重为12%,其中汉族人口为222.98 万,占新疆汉族人口的25.25%,占兵团人口的85.52%,构成了新疆兵团的绝对主体。2012 年,新疆兵团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5.67‰和5.62‰,接近零增长。从20 世纪90 年代起,特别是新世纪之后,新疆兵团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特别是近些年人口自然增长几近于停滞。所以,近十年来新疆汉族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与迁移性人口有关。
▍新疆人口自然结构特征
1. 新疆人口年龄结构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对人口年龄结构的界定,0~14 岁少年人口比例在30%以下,65 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老少比(65 岁及其以上人口与0~14 岁人口数之比)在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 岁以上,符合这四项指标标准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
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新疆0~14 岁人口比例为20.45%,65 岁及其以上人口比例为6.48%,老少比为31.69%,年龄中位数为32.1 岁。按照上述的判断标准,即可认为新疆的人口结构大体上为老年型。纵向来看,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动态趋势也较为明显,65 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从1990 年的3.91%上升至2010 年的6.48%,接近国际老龄化标准7%(见表3)。此外,人口金字塔形状的变化也直观地表明了新疆人口渐趋老龄化的过程:塔底的低龄组人口比例明显减少,而与此同时,塔顶的高龄组人口比重在逐渐增加(见图2)。
与全国相比,新疆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2010 年,全国65 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8.87%,0~14 岁少年人口的比例为16.60%,均已达到国际老龄化标准。在西北五省中,如果单从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这一指标来看,新疆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是这五个省份中最轻的。相较于陕西、甘肃等省份,新疆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例较低,同时少年人口比重较大。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会受到老龄化趋势的较大影响。
在新疆各主要民族中,新疆汉族的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2010 年65 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接近9%,与此同时,低年龄组人口的比例相对较低,0~14 岁组所占比例仅为13.49%,老少比高达66.13%,年龄中位数也较高,为38.2 岁。近二十年来,新疆汉族人口的生育水平急剧下降,这主要表现为金字塔塔底非常明显的收缩现象,这也是汉族人口相较于其他三大少数民族人口的最大区别(见图3、图4)。2010 年普查中,汉族总人口875 万,占全区的40.1%,但在全区0~14 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9 万,仅占全区的26.7%;0~4 岁人口下降至21.1%,而0 岁组人口更是下降至17.4%,呈迅速萎缩态势。显然,新疆汉族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缩减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不过,从总抚养比系数来看,新疆汉族人口的抚养负担在这四个民族中是最低的,这与外来汉族迁移人口增加有关。事实上,外来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疆汉族低生育率与高老龄化程度所造成的劳动力不足。
相较于新疆汉族,维吾尔、哈萨克族这两大少数民族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2010年,0~14 岁人口所占比例为24%~26%,而65 岁人口的比例保持在4%~5%,总的人口抚养比都在40%左右的水平,金字塔形状也呈现典型的塔顶尖、塔底宽特点。与此同时,20 年来,维吾尔、哈萨克族人口也有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少年儿童的比例从1990 年的35%~45%下降至2010 年的20%~25%,而老年人口比例从1990 年的2%~5%上升至2010 年的4%~6%,老少比也从1990 年的6%~12%增长至2010 年的15%~30%。
当前维吾尔、哈萨克族人口类型虽已经由20 年前典型的快速增长型转向了稳定增长型,并呈现老龄化趋势,但与新疆汉族人口相比,维吾尔、哈萨克族人口增长潜力很大,如总人口中维吾尔、哈萨克族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45.8%和6.5%,而在0 岁组总人口中,二者所占比重分别为66.2%和8.9%,大大超过了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相对于维吾尔和哈萨克族,回族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程度要高,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达6.12%,接近于7%的国际标准,而少年人口的比重为20.41%,老少比也已达到30%的分界线。从金字塔的形状来看,回族人口也表现出不同于维吾尔、哈萨克族的独特性,即人口金字塔塔底收缩现象更为明显,比较接近于新疆汉族老化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回族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程度居于汉族和维吾尔、哈萨克族之间,其人口结构类型基本为成熟型,但有向收缩型变化的趋向(见图3、图4)。
2. 新疆人口性别结构
根据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新疆男性人口1127.01 万,女性人口1054.57 万,占全疆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1.66%、48.34%,全疆人口的性别比为106.87(见表4)。近20 年来,全疆人口性别比浮动较小,一直维持在106~107 左右,较为稳定。分民族来看,汉族人口的性别比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少数民族与全疆平均水平,这与汉族人口较高的出生性别比和迁移人口有关。
2010 年,新疆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6.54,属于正常水平,大大低于全国119 的平均水平。分民族来看,相较于维吾尔、哈萨克、回族这三大少数民族,汉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与汉族较为明显的男孩偏好有关。不过尽管如此,新疆汉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仍大大低于内地汉族人口的平均水平。相对来说,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均属正常且稳定,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男性偏好较弱,基本上不存在性别选择。
▍新疆人口社会经济构成状况
1. 新疆人口教育结构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见图5),新疆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其以下人口为多, 所占比例高达75.65%;高中及本科学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为24.6%。与全国相比,新疆低层次文化程度的比重较高,高层次文化程度的比重较低。但与西北其他四省相比,新疆的教育水平属于较高行列,仅次于陕西省。纵向来看,近20 年来,新疆人口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2010 年,小学及其以下人口的比例首次降至50%以下,初高中人口比例逐渐升高,尤其是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人数和比例增加明显。
分民族来看(图6),新疆汉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其他三大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层次教育水平(高中及其以上)的占比。2010 年六普数据显示,新疆汉族人口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37.55%,高于全疆平均水平。而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族人口中较高层次的教育水平占比相对较小,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分别为12.63%、19.54%、20.56%,均低于全疆均值。
二是低层次教育水平(小学及其以下)的占比。2010 年,新疆汉族人口中小学及其以下教育水平的比重为24.92%,而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族人口中这种低层次教育水平的比例都在40%左右。其中,新疆回族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略高于维吾尔、哈萨克族。不过纵向来看的话,无论是新疆汉族,还是新疆少数民族,近20 年来,他们的受教育水平都有提高的趋势。
2. 新疆人口行业职业结构
从行业构成上(见表5)来看,新疆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超过60%;其次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27.49%;最后是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占比仅有11.21%。由此也可大致看出新疆产业结构的失衡,即第一产业负载的就业人口过多,而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对较低,未能较好地发挥其强有力地吸纳劳动力的积极作用。
2010 年,全国就业人口三大产业的分布比例分别为48.34%、24.16%、27.51%。与全国相比,新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过高,而第二产业的人口较少,低于全国13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与全国基本持平。如果与西北其他四省相比,新疆就业人口产业分布失衡问题虽然不是最为严重的,但仍然较为突出。
纵向来看,虽然新疆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趋向合理化及均衡化,即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有小幅度的下降,而且第二产业人口的比重也有轻微的上升,但总体而言,在这近十年的时间中,新疆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小,失衡问题依然凸显,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内地省份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分民族来看,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就业人口在产业构成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与区别。其中,新疆汉族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较为均衡与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第一产业人口构成较低,所占比例仅为32.72%,远低于全疆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第三产业人口构成较高, 所占比重高达45.61%,远高于全疆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在其中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而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哈萨克族)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与之正好相反,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失衡,而且有高度的集中性。
首先,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较高,都在57%以上,其中维吾尔、哈萨克族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比重高达78%,远高于全疆均值。
其次,第二、三产业的人口分布比重偏低,均低于全疆均值。其中,维吾尔、哈萨克族在第二产业中的就业人口比例仅有4%,而且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也不到18%。
在这三大少数民族内部,也存在就业产业分布的差异性。相对来说,回族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失衡程度较轻,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仅次于汉族,高于全国均值。而维吾尔族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失衡最为严重,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高达82.86%,第二、三产业人口的比重仅有3.8%、13.32%,远低于全疆均值。
纵向来看,不难发现,新疆就业人口这种民族间的行业分布差异性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并未得以扭转,以维吾尔、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新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仍高度集中在农林牧渔这种较低层次的行业,而第二、三产业则呈现疲软发展态势,在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不增反降,这无疑与全国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背离。
从职业构成(见表6)上来看,新疆主要从事农林牧等职业的人口,所占比例高达61%,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以及生产、运输设备等职业的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13.27%、11.64%。由此可看出,新疆就业人口集中在农业领域,相对高阶层的就业人口如技术人员构成偏低。2010 年,全国就业人口中农林牧等方面的生产人员所占比重低于50%,相对而言,新疆人口的职业构成较为单一,均衡性差。与西北其他四省相比,新疆农林牧职业的人口比重也较高。
纵向来看,近20 年来,虽然新疆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农林牧职业的人口比例在不断降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在增大,但总体来说,职业构成变化不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疆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
分民族来看,新疆汉族人口中党政机关人员以及商业人员、服务人员的比重较大,而农林牧职业的人口比重相对较小。少数民族的职业构成与之正好相反,农林牧职业的人口占了绝对多数,基本都在60%左右,尤其是维吾尔和哈萨克族,该职业就业人口的比例高达80%,呈现高度集中化、单一化特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职业构成在近20 年来几乎未有变动,结构较为固化。这一现象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整体的产业结构与职业分布变动趋势不一致。
也就是说,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并没有跟上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变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间这种职业结构的差异,反映出他们在进入和参与新疆各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时的不同步性。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一差异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与突出,进而在客观上影响族际交流和族群关系的走向。
3. 新疆人口民族宗教结构
新疆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而且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也是伊斯兰教信仰人数最多的省份。目前,新疆人口的宗教信仰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等,其中伊斯兰教的信教人数占绝对主体部分。在新疆世居的13 个民族中,有7 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根据2010 年的普查(见表7),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为1264.37 万,占新疆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36%,占新疆总人口的57.96%。在这众多的穆斯林人口中,又以维吾尔、哈萨克、回和柯尔克孜族为多。2010 年普查数据显示,这四个民族的人口分别是1000.13 万、141.83 万、98.3 万、18.05 万,分别占新疆穆斯林总人口的79.10%、11.22%、7.77%、1.43%,合计比例为99.52%。
因为宗教文化方面的显著差异,新疆人口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群体: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和泛儒教信仰的汉族人口。这也是新疆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最为明显的特点。事实上,新疆这两大群体在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这一事实的存在也是两大群体之间矛盾频发的因素之一。
▍新疆人口分布特点
1. 新疆城乡人口
根据2010 年普查数据(见表8),新疆城镇人口为933.58 万,农村人口为1248.01 万,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42.79%,低于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的49.68%。在西北五省中,新疆城镇人口的比重比较低。不过,总的来说,新疆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不算低,非农业人口比重40%,高于全国及西北五省水平。纵向来看,新疆近十年来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从2000 年的33.84%上升至2010 年的42.79%。
分民族来看,汉族城镇人口比例较高,超过70%。在这三个主要的少数民族中,维吾尔与哈萨克族的城镇人口比例较为接近,均为20%左右。相较而言,回族城镇人口的比例较高,为42.81%,仅次于汉族。
2. 新疆人口地区分布
人口地区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资源分布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它也会进一步影响各族群间的交往及其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对于新疆这一多民族聚居的地域来说,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不仅可直接反映出各民族的聚散状况,更突出的意义在于其对族群关系(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各民族的高度集中性以及民族人口之间的隔离,无疑会减少族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不利于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相反,族群间分布的分散化与均衡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族群间的融合与交流。事实上,各民族之间通过多层次、多频率的互动,可或多或少地化解他们对彼此所留存的刻板、片面印象,从而最终实现族群之间正向积极的和谐关系。
(1)基本格局
一般而言,人口地区分布可分为绝对分布与相对分布。人口绝对分布是指各主要民族的地区分布,人口相对分布则是各地区的主要民族人口构成。表9、表10 给出了新疆人口的绝对分布和人口相对分布状况。
首先从人口绝对分布(见表9)来看,新疆各主要民族的地区分布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汉族人口的分布较为分散,表现为广域性特点。全疆各个地州市都有一定比重的汉族人口,北疆地区汉族人口的比例为74.18%,而南疆也有将近20%的汉族人口。其中,北疆的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的汉族人口居多,占全疆汉族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6.41%、12.18%。
(2)少数民族(主要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族)的人口分布呈现相对集中的特征,主要分布于南疆各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总计占比65.01%。同时,北疆也有30.05%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伊犁、博州等地。
(3)除了上述共性,少数民族内部在人口分布特征上存在细微差别。其中,维吾尔族主要聚居于南疆的喀什、和田和阿克苏,三地维吾尔族人口合计占全疆维吾尔族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3.43%。此外,伊犁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也占一定比重。不同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口则高度集中在北疆等地,所占比例高达96.21%,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包括塔城、阿勒泰地区、直辖县级市)是其主要的聚居地,那里的哈萨克族人口占全疆哈萨克族总人口的比例为78.06%。与维吾尔、哈萨克族相对明显的聚居性有所不同的是,回族人口分布则更多地表现出分散性的特点,各地区均有一定比重的人口,但在宏观地域上高度集中在北疆,所占比例为86.73%。
具体而言,乌鲁木齐市和伊犁州的回族人口较多,占全疆回族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8.50%、28.20%,其次是昌吉州(13.84%)、塔城地区(8.67%),四地回族人口合计占全疆回族人口的比例为79.21%。
与上述少数民族不同,新疆蒙古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独特特征。在宏观地域上,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北疆,所占比例为70.09%。在具体的地区分布上,则主要聚居在伊犁、塔城、博州、巴州等地,占全疆蒙古族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8.81%、19.53%、16.08%、27.82%,合计占比82.24%。
不同于蒙古族相对分散的集中,新疆柯尔克孜和塔吉克族人口则高度集中在南疆,所占比例分别为88.78%、98.8%。而且,这两个民族在聚居地上也表现出高度的单一性,其中,柯尔克孜族79.56%的人口分布在南疆克州,塔吉克族则有84.87%的人口聚居在南疆的喀什地区。
其次从人口相对分布(见表10)来看,新疆主要民族的人口分布也是有所区别的。总的来说,各地区的主要民族构成指标所呈现的分布特点与绝对分布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具体层面仍然存在些许差异:
其一,汉族人口广域性的分布特征更加明显。在新疆15 个地州市中,有8 个地区的汉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半。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直辖县级市的汉族人口所占比例均高达80%,但考虑到这些地区本身的人口规模较小,它们占全疆汉族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如表8 中的数据所示,2010 年的合计比例仅为10%。而在绝对分布中,汉族人口相对集中的两地(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相对分布的比例也同样较高,均为75%左右。
其他如哈密、塔城、博州和巴州等地,虽然这些地区的汉族人口占全疆汉族总人口的比例都较低,但他们的相对分布指数都较高,汉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均在60%~70%之间。
其二,少数民族的聚居性特点更为突出,而且少数民族内部聚居地分化明显。传统上被认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以及北疆的伊犁、阿勒泰地区,无论是绝对分布指数还是相对分布指数都较高。这也再次印证了上述事实的存在,即少数民族较为明显的聚居性。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内部的聚居地存在明显的分化。
其中,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南疆的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而哈萨克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是北疆的伊犁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这无论是从表9 的绝对指数中还是从表10 的相对指数中都可以看出。有所不同的是,吐鲁番和克州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占该地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但占全疆维吾尔族总人口的比例较低。
此外,回族人口分布依然表现出类似于汉族人口的广域性特点,相对集中于伊犁州、昌吉州、乌鲁木齐市。
而在绝对分布中占比较高的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族在相对分布指数上则相对较小,这主要与其民族总体人口规模较小有关。其中,柯尔克孜族在克州地区的相对分布指数相对较高,占该地总人口的比例为27.32%,结合其在绝对分布指数上接近于80%的比例,可以说更为清楚地表明了这一民族高度集中的人口分布特点。
总而言之,绝对分布指数和相对分布指数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新疆各民族人口的现有分布格局,即汉族与回族人口分布的广域性以及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族相对较强的集中性。
(2)集中程度
为了进一步直接而清晰地说明与验证上述关于新疆主要民族的人口分布状况,我们根据2010 年六普数据作出了这些民族的空间罗伦斯曲线图(见图7)。图中的对角线代表一种假想的人口地区均匀分布状况,其他曲线代表不同民族在全疆15 个地州市的空间分布状况。各民族分布曲线偏离对角线越多,则其人口的空间聚集程度越高,反之,则分布越为分散。从图中可较为直观地看出:
(1) 汉族人口的分布曲线最接近对角线,也就是说汉族人口分散性最强,分布最为均衡。
(2)柯尔克孜、塔吉克族的分布曲线距离对角线最远,即柯尔克孜、塔吉克族人口分布的集中性最强,聚居特点最为突出。
(3)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族的分布曲线位置居中,偏离对角线的程度居于汉族与柯尔克孜、塔吉克族之间,相对更接近于柯尔克孜、塔吉克族分布曲线。这说明,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族人口的聚居性较为明显,但集中程度不如柯尔克孜、塔吉克族人口。
总而言之,从图7 中得出的直观结论与表8、表9 中绝对比例与相对比例所说明的分布状况高度一致。少数民族的高度聚居性依然凸显,从族际交流与互动的层面来看,这样的聚居格局不仅不利于民族交往和团结,而且还可能加剧族群间的隔离与孤立。
(3)变动趋势
综合表8、表9 来看,可发现近十年来,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分布的总体变动不大,但也存在一定的民族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汉族人口更多地聚集于乌鲁木齐市。该市汉族人口占新疆汉族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 年的20.93%上升为2010 年的26.41%。而与此同时,聚居在昌吉、伊犁州的汉族人口的比例都有小幅度的下降。
(2)相对而言,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近十年来变动较不明显,整体的变化幅度较小,仍然表现出较高的聚集性。
(3)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的聚集程度仍然较高,但呈现轻微下降的趋势。在传统的民族聚居地,如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以及在哈萨克族聚居的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人口比例都有较小幅度的下降。
(4)回族人口开始更多地聚集于乌鲁木齐市,该市回族人口占全疆回族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 年的19.9%上升至2010 年的28.5%。同时,原聚居于昌吉和伊犁州的回族人口出现程度不同的下降,降幅分别为6.83%、1.69%。
综上所述,新疆汉族与以维吾尔、哈萨克、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的人口在居住地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汉族人口聚居在乌鲁木齐市的趋势越发明显,而少数民族人口则高度集中在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以及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考虑到人口分布特点的重要意义,即它不仅是对人口聚散程度的说明,更会对族际交往与族际关系产生微观且较深层面的影响,新疆人口的这种分布特征蕴含一定的风险。
除了高集中的特点,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还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近十年来,人口分布虽已呈现集中程度轻微下降的趋势,但变动幅度较小。不过,近年来,新疆内部的人口流动也有加速迹象,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开始离开传统意义上的家乡,是迫于生计也好,是主动寻求机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也罢,这些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族群之间更多的交流与接触,或有助于族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新疆人口现状与变化有如下特点:
(1)在人口总量及增长上,新疆总人口增长速度虽渐趋放缓,但仍是不断增长的趋势,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在新疆各主要民族中,汉族人口的自然增长几近于停滞,目前其人口增加主要源自迁移人口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较低生育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冲击。相较而言,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新疆少数民族的人口虽已出现程度不同的增长放缓趋向,但仍然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态势且以自然增长为主。
(2)在人口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上,首先,新疆人口已出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性别结构方面,新疆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一直较为稳定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其次,从新疆内部各主要民族来看,民族间的差异分化较大。其中汉族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低年龄组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少子老龄化的特征凸显,为典型的缩减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对而言,少数民族的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为增长型或成年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与维吾尔、哈萨克族相比,回族人口的老龄化趋势略微明显,低年龄组人口比例下降幅度更大。性别结构方面,虽然新疆汉族人口较内地汉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失衡要轻,但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仍表现出较强的性别选择性,出生性别比都超出正常范围。而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少数民族的性别比一直保持在较为稳定、均衡的水平上,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好。总之,新疆汉族人口自然结构处于不稳定且失衡的状态,而少数民族则相对稳定和均衡。
(3)在人口教育、行业、职业、宗教等社会经济结构方面,首先,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偏低,行业与职业构成呈单一化、低层次以及固化等特征。其次,从新疆各主要民族来分析,汉族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而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居多。在行业上,汉族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较低。而少数民族的就业人口则高度集中在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口比例较低。在职业上,汉族人口的职业分布相对均衡、多元化,党政机关以及商业、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而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哈萨克族的人口,高度集中于农林牧等低层次的职业。
值得注意的是,各民族间的这种行业、职业差异在近二十年来变化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处于落后地位;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所取得的成果,少数民族受益有限。显然,这种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不利于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最后,在宗教构成上,新疆伊斯兰教为少数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新疆人口从宗教信仰方面可分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穆斯林人口和以儒教为主体的汉族人口。可以说,这两大群体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从当前现状而言,在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多层面都存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带来资源分布以及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性。这些无疑是影响新疆这两大民族群体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
(4)在人口地域分布方面,首先,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人口城镇化处于低水平,新疆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农村户籍,城市化水平较低。其次,从新疆内部来看,新疆汉族的城镇人口比例较高,回族居其后,维吾尔和哈萨克族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由此可看出,新疆人口的城乡分布存在民族间的不均衡性,即少数民族人口的多数是在农村,而汉族人口多数是城镇户籍。考虑到中国城乡在社会经济层面普遍存在的差异,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因此所能享受到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也会有程度上的不同。
分地区来看的话,无论从新疆主要民族地区分布这一绝对指标还是从新疆各地区的主要民族人口构成这一相对指标来看,新疆人口的确存在民族分布之间的差异。其中,汉族人口的分布较为分散、均衡,具有广域性的特点,相对集中在北疆的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少数民族人口则呈现相对集聚性,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苏,而哈萨克、回、蒙古族则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塔城、博州等地。
在分布的集中程度上,通过空间罗伦斯曲线可较为清晰地看出,柯尔克孜、塔吉克族人口的集中程度最高,汉族人口的集中程度最低,而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族的集中程度居于中间。可以说,直到今日,新疆少数民族的聚居性仍较为明显。这一事实的存在显然不利于民族矛盾与冲突的缓解,不利于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尤其考虑到当前新疆族群关系较为紧张的现实境况,对于新疆民族人口分布相对隔离的问题,无疑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不容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与内地发展差距拉大。而新疆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和差异,南疆与北疆、兵团与地方发展不平衡,而新疆各地区各民族间差异又比较明显,尤其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无论是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还是城乡分布、居住格局,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影响新疆民族团结稳定、民族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2014年的新疆工作会议上,领导人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事实上,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问题一直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又涉及政治权力、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差异、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矛盾,新疆民族关系的背后, 更是这些多种矛盾相互重叠。新疆正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新疆各民族人口发展差异及不平衡的现实,是我们落实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之路。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原题为“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感谢作者授权。篇幅所限,内容有编删,图表数据来源和学术引用请参见原刊。图片来自网络。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文化纵横
打赏不设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转载须知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投稿邮箱
wenhuazongheng@gmail.com
本文已参与“最佳评论计划”,入选留言者,有机会获得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