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世界杯_2019篮球世界杯 - dyldrk.com

战国时期

参见战国历史年表以获取更详尽的列表。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称其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2]。日本学者通常认为,春秋時代諸侯演變為戰國七雄,是「都市國家」向「領土國家」的發展。領土國家統一起來,就形成古代帝國秦朝以及後來的漢朝[3][4][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歷史学者从“五种社会形态”演变的角度出发,认为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转变是中国的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转变[6]。1990年代以后,部分中国大陆学者不再使用“五种生产方式”的框架,对于进入战国的历史意义的看法也日益多元化。总体而言,杨宽在《战国史》中的研究为学者广泛认同[7],他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战国是一个“关键性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时期”、“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与发展时期”[8]。

起始年份

编辑

有關戰國的起始年份,史學家一直存在各種爭議,共有7種說法。

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呂祖謙《大事記》記載始於周敬王三十九年,接續《春秋》之後。

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认同周元王元年。主要是认同周敬王的在位年數異說,认为其在位年数不到44年,如果按周敬王在位有44年,此说不成立。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为周元王元年。司馬遷因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周元王元年[9]。

前468年(周貞定王元年)清人林春溥《戰國編年》、黃式三《周季編略》及近人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証》記載始於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續《左傳》之後。

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也有學者認為,前453年三家滅智,七國爭雄局面已經形成,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近人朔雪寒在《孫子兵法論正》書中提出此說[10]。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馬光成書的編年史《資治通鑑》則以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而定戰國始於前403年[11]。

七雄並立

编辑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諸侯國內外動盪,社會极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諸侯國,而以齊、晉、楚、秦、宋五國被推舉為霸主,史稱春秋五霸,春秋末年更有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一度稱霸。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斗争,晉國国君在春秋末期已经沦为傀儡君主,实权由几个卿大夫家族掌握,春秋末期,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等晉國「六卿」又互相兼併,范氏和中行氏被消灭,封地被其他四家瓜分。以智伯瑤為首的智氏,於前455年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晋阳城即将被攻破时,韓、魏突然和趙氏聯合起來,於前453年消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史稱三家滅智。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絳州(今山西翼城東南)外,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之地位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是為三家分晉。齊國卿族田氏到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恆,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氏、高氏二家,並篡奪齊國政權(前386年田氏代齊)。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諸侯國陸續被吞併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七個主要大諸侯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小國尚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沦为秦之附庸的衛國外,其他諸侯國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併。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周邊部族,如北面和西北面的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義渠,南面的巴蜀和百越。至秦統一,通過列國的兼併戰爭和自發的經濟、文化交流與遷徙,這些部族多與中原人共同演化為漢族,另一些如林胡、樓煩、東胡等部族則融入匈奴,與後來南方的秦漢統一帝國成對立姿態。

戰國前期

编辑

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與使用,取代了石器而與青銅器同時並進使用,更有新兵器如弩等被研發並普及,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的發展,而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手工業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大力發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諸侯國兼併土地戰,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在前445年继位后,启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法家人物,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悝被文侯任命为相邦,是文侯、武侯时期變法的关键人物。他吸取各国成文法的长处,编写了《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他提倡“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民勤劳耕作、提高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平籴法”则是他的另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丰年官府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余粮,遇上荒年就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平价输出,以保证粮价稳定。这些措施可以避免农民破产、流徙,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使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约前409年,趙烈侯用相邦公仲連進行改革,在政治、財政用法家,教導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前360年前后,齊國起用鄒忌「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實行改革,国力大增,与魏国冲突。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发动桂陵之战(前354年)、马陵之战(前342年),战胜魏国。韓國初期曾進行改革,但不徹底,造成一些混亂。前351年,韓昭侯起用申不害,以「術」變法。

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史稱商鞅變法,此次变法,尝试用公正的法治,取代世袭的宗法制度,废除旧贵族特权,在思想制度层面注入重公德的价值观念,以耕战立国,重农抑商,编户齐民,使百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把国家变成了高效的军事机器,而且使得秦国在思想和制度层面领先于东方诸侯,东方各国的人才为得到自由发挥的舞台,纷纷入秦效力,秦国由此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首先称王。

北方游牧部族与中原的安定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部族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合縱連橫

编辑

戰國初期魏國先霸於戰國。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武侯两世,屡败齐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的进攻。魏武侯死時其子魏罃、魏緩爭位,趙國、韓國乘機發動濁澤之戰,染指魏國,但後來趙、韓聯軍因為內訌而解散,魏罃攻殺了魏緩,是為魏文惠王,簡稱魏惠王,实行改革,更加强盛。前361年,惠王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國又稱梁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从此更加紧了对宋、卫、韩、赵等国的进攻。

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秦国由秦孝公任用商鞅,推動商鞅变法而都强大起来。前354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取得大胜,生擒其主帅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史稱「圍魏救趙」。但在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联合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国便迫使赵在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魏在东线取得了胜利。

此时的秦国,于前354年打败魏军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次年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后来,魏国和齐、赵先后结盟讲和。到公元前350年,魏又回头向秦反攻,曾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相会修好,因而魏在西线也取得了胜利。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与泗上十二诸侯在逢泽之地会面,率十二国诸侯朝见周天子。但後來在前341年馬陵之戰,慘敗給齊軍,太子申被杀。前340年的吳城之戰,魏国被秦商鞅擊敗,主帅被俘,不久被迫将河西割于秦国,数戰皆敗的魏國一直也再沒有復興起來。

前314年,燕国因子之的統治内乱,齐国攻破燕国,后在燕人反叛及各諸侯國的壓力之下,齐国被迫退兵。此后燕国由燕昭王即位,广纳贤才,图谋向齐国复仇。

楚國於前313年至前311年間三次大戰秦國都失敗。但却在前306年趁越国内乱,攻占了吴国旧地,但之后数次被越国收复。在与越国的长期战争中,国力亦有削弱。

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中山為趙所亡,中山王被放逐至膚施。前287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军队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以求和。

前286年,齊國攻滅被諸國垂涎的宋國,引致燕、秦、韩、赵、魏五國聯兵於前284年圍攻,齊軍於濟西迎擊卻被聯軍重創,齊兵退守臨淄,臨淄被燕軍攻陷,齐湣王出逃,輾轉到齊的莒,楚軍出兵佯稱救齊,齊湣王被楚將淖齒杀害,城內軍民奮起殺死淖齒,齊失七十餘城,只餘下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兩座城池。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大将军乐毅。田单以火牛阵奇襲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但国力大衰,开始走向没落。

前280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欲收回巴国旧地,结果遭秦反攻。前279年楚国被秦軍於鄢郢之戰(今湖北宜城东南)大破,幾十萬軍民被白起放水淹死,前278年連首都郢也被秦將白起所攻陷,被逼遷都到陳,楚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前241年,楚国又遷都到壽春,躲避秦軍,再也沒有能力對抗秦國。

秦统一六国

编辑

主条目:秦统一中国之战

前271年,客卿张禄(即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纳,于前262年出兵伐韩,切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韩国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上党军民不从,向赵国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

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国施以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的将领赵括代替廉颇,同时秘密调来大将白起。长平之战以赵军惨败,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为结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前258年,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信陵君也於後來率軍於函谷關外大勝秦軍,但這些已不足令秦國衰落。

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君投降,周朝灭亡。前249年,秦相邦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東周君。

前230年,韩国先被秦灭。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2年,灭越国。

前221年,灭齐,统一中原。

秦灭六国後,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毁灭,以致西汉中叶的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难以找到依据[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