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世界杯_2019篮球世界杯 - dyldrk.com

如何评价曹丕?文武双全,刻薄寡恩,中人之主

也是在《典论》自序中,曹丕提到,由于汉末大乱,曹操5岁就教曹丕射箭,6岁教曹丕骑马,8岁时候曹丕就能够骑射了。197年曹操征张绣,张绣投降后又偷袭曹操,曹丕正是骑马才从乱军中逃了一命。另外,曹丕还爱好击剑,能够舞双戟。从这个层面来说,曹丕是文武双全了。

二、汲取教训,限制外戚宦官

魏文帝业无足称,惟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令。诏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不得常辅政任,石室金策,可宝万世。——张溥

明代张溥曾评价,曹丕政治上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有一项做得非常好,可以作为金策传万世。那就是曹丕鉴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弄得天怒人怨,曹丕严令宦官最高官职不得超过署令;又严禁外戚干政,大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后族不得担任宰辅之职。

纵观封建社会几千年历史,且不说曹丕之前,就是曹魏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外戚、宦官这两大“痼疾”。唐朝的武则天,明朝的万贵妃,清朝的慈禧太后;太监有唐朝的边令诚、刘辅国;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哪个不是权倾朝野、干政乱政。

不过虽然曹丕看到了外戚、宦官的毒害,但这其实是个千古难题。谁叫外戚、宦官、皇后、太后都是皇帝的身边人,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大BUG,只要是专制制度,古今中外都避免不了任用身边人。

三、恢复太学,确立九品中正制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传播儒家经典。后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黄初三年(222年),又颁布《取士勿限年诏》,以打破年龄界线,提出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试用的用人之法。

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察举制逐渐流于形式,世家豪族已经实际上把持了选官任官的渠道,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中央的集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士族已经不可遏制,司马家篡魏也是历史的必然了。

另外,和曹操一样,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四、重开西域,三征孙权

个人以为,曹丕最不如曹操地方,自然是军事方面。比如刘知几评价曹丕“文帝临戎不武”,曹丕在位七年,曾三次征孙权,结果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白白浪费许多人力、物力、财力。

最可惜的就是222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讨伐曹丕。当时刘晔劝曹丕出兵,和刘备一起灭了吴国,曹丕劝被孙权称臣迷惑了,还傻乎乎的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结果当陆逊火烧连营之后,孙权立马翻脸,曹丕怒不可遏三路大军伐吴,孙权从容应对,曹丕无功而返。

虽然曹丕在孙权那里没有讨到一点便宜,但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对蜀汉方面,220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

五、刻薄寡恩,睚眦必报

我个人最不喜欢曹丕的一点,就是太过无情、刻薄、寡恩,简单举几个例子:

1、打压兄弟。可能是由于和曹植的夺嫡之争,曹丕对于自己的兄弟们过分打压。曹彰死的不明不白,曹植也是堪堪躲过一劫,这也就是“煮豆燃豆萁”传播如此之广的原因。曹丕对于诸侯王的打压,几乎历朝历代都罕见,所以当司马家篡魏之时,也没有曹氏宗室能够掀起风浪。

2、赐死甄妃。甄夫人是曹丕的原配妻子,为曹丕生下魏明帝曹叡和东乡公主,结果只是因为失意有所怨言及郭皇后谗言,就被赐死,实在过于无情。卢弼曾说“开国之初,不能容一妇人”的确让人很难理解。

3、滥杀无辜。鲍勋是鲍信之子,鲍信在曹操起兵之初就是他的铁杆盟友,还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救过曹操的命,可就因为鲍勋直言劝谏得罪了曹丕,不顾群臣反对赐死鲍勋;杨俊是当时名士、名臣,只因为当初交好曹植,就被曹丕找了个理由处死。

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陈寿

最后,以《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来做个总结吧。陈寿认为,曹丕天资文藻,文武双全;如果能有宏大宽阔的度量,公正平直的诚心,能够多一些雄才大略,勤勉志向,体存道义,弘扬圣德,恐怕不会逊于古之贤主。

我的看法,曹丕是一个有水平的人,允文允武,也想做一些事情。但无奈雄略比不上曹操,临戎不武,又刻薄寡恩、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所以只能算一个中等偏上的君主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吕思勉《三国史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