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世界杯_2019篮球世界杯 - dyldrk.com

沈逸:美国创新曾经是怎么成功的?中国能学到什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科技发展如何助推经济增长,促进繁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2021年国内引进出版了美国研究者乔纳森·格鲁伯和西蒙·约翰逊共同撰写的《美国创新简史》一书,该书尝试用历史长时段的深度洞察分析,对1940年开始至2018年的美国实践,进行深度的剖析;继而在此基础上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美国创新在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美国创新为什么事实上走向了某种歧途,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后果?以及,在当下,美国应该做些什么,重现历史上的荣耀时刻,在21世纪再度重新启动创新引擎,让创新为重新促成美国的繁荣,实现美国梦,注入新的动力。

为此,作者将视角投向了1940年代的世界,当时的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早期阶段;总体军事力量仍然相对弱小乃至落后的美国(第1页),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并最终凭借这种科技创新的巨大飞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作者认为,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范内瓦·布什,麻省理工学院前院长、工程系前主任、卡内基科学研究院的领导者,1940年6月12日对白宫的造访;他用15分钟的时间,成功说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成立一个新的委员会,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国防研究委员会。

范内瓦·布什(1890.3.11-1974.6.26)(资料图)

在这个委员会主导下,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对科研的投入,从1938年国民收入的0.076%,提升到1944年的0.5%,由此,政府的经费,促成了科学家将自己的知识储备转化为美军的先进装备,在美国庞大的制造业的支撑下,研究的成果变成了终端的产品,即军火,继而,赢得了战争。

在这种成功的鼓舞下,1945年,布什完成并提交了著名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这也是2021年美国国会相关立法名称的最初来源)。

布什的报告中,提出了几个方面的主要观点:其一,政府部门不应该直接搞科研;其二,私营部门,包括公司、富翁、一流大学,都不能独自承担和开展国家所需要的创新研究,因为“为了避免破坏或者毁灭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私营领域实验室的经理一般不会资助新技术的发明”;其三,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政府连续提供大量经费的方式,维持大学和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打造新的创新机器。

在《美国创新简史》的作者看来,美国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1940年-1964年,联邦政府研发资金投入增长了20倍,最高时接近GDP的2%;由此带来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其一,出现了包括量产盘尼西林、成功研发电子计算机等在内的标志性创新项目;其二,实现了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在研究、开发和商业推广新技术方面,美国领先全球;其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企业以相对平等的方式提供稳定而高薪的就业机会,促成了红利的(相对)公平分享,1947年—1970年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翻了一番,财富增量在美国全境,包括沿海地区、中西部工业区以及新南方,相对均衡的同时增长;其四,美国在新技术的全球传播中,自然而然地处于领先位置。

不过很快作者不无遗憾地指出,20世纪60年代之后,《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中确立的成功经验几乎在每个方面都被违反了:

1964年之后的50年里,美国联邦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支出持续下降,最终下降到0.7%的水平;主要的创新引擎转移到私营企业,于是“那些长期烧钱的资本密集的投资类型”,在作者看来,都被避免了;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收入停滞,生产率停滞,“铁饭碗”、体面的工资和合理的福利消失,被低薪工作取代,中产阶层承压,高等教育成本上升,就业机会过度集中于美国东西沿海的少数城市;最终的最终,在经济上,表现为创新不再是有效的驱动增长的引擎。

2019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支出只占美国GDP的0.6%和联邦总支出的2.8%,为6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图源见水印)

而对于美国以外的观察者而言,最显著的变化,是特朗普这样的非传统领导人在2016年总统选举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崛起,并取得了让全球惊讶的巨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