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世界杯_2019篮球世界杯 - dyldrk.com

揭秘“九一八”:张学良为何不抵抗?蒋介石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事实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实力微弱,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对外扩张,只能依赖狭小的领土进行艰难的自给自足。然而,随着明治维新带来经济腾飞,日本开始暴露出自身资源贫乏、领土狭小的问题。从那个时候起,扩张的野心便悄然滋生。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开始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自己的经济繁荣可能很快被危机拖垮。正因如此,日本陆军中将石原莞尔提出了一个至今听来颇为荒唐的构想——为了与未来的世界霸主美国争夺世界的控制权,日本需要占领东北,这样才能与美国抗衡。虽然这一想法看似可笑,但背后反映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早已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北的资源对他们而言是实现全球霸权的关键。

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发动了侵占东北的计划,并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的侵略军仅有五六百人,而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却有超过一万人的兵力。在敌人压境之时,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命令准备迎战,却接到了来自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的指令:张学良下达了“不准抵抗”的命令。这一命令震惊了所有人,战士们难以理解,甚至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依然不明白张学良为何做出如此决断。

当时,张学良并不在前线,他正身处北平看戏,享受梅兰芳的演出。梅兰芳回忆说,张学良在包厢内正专心观看戏剧,突然有人走进来耳语了几句,张学良立刻起身离开。这一刻,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与赵四小姐都在场。张学良此行北平原本是为了治病,由于常年吸食鸦片,他的健康状况较差,一场重感冒也让他恢复得特别缓慢,从5月到9月初才完全痊愈。

或许日本在张学良缺席时早有侵略的计划,这一点我们无法确认。此时,张学良对前线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只知道敌人数量有限,他错误地认为这是日本人的挑衅行为,目的是为了挑起事端,借此全面入侵东北。他将这次事件当作是日本人寻衅滋事,类似于街头小摩擦,他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错误地认为这一切只是局部的、可控的冲突。

然而,张学良的错误判断导致东北军在未发一枪的情况下,完全崩溃,士兵们只能任由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当时,东北军人数庞大,足有30万人,而日本关东军人数仅为2万。然而,在张学良“放弃抵抗”的命令下,东北迅速沦陷。东北的资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轻易地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

这一战过后,东北军的战士们流离失所,然而他们却永远无法回到故乡。许多战士带着未了的遗憾,誓言要重返东北,驱逐外敌。但他们的愿望终究无法实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飞机、重炮、步枪等大量武器设备都落入了日本人手中。

张学良下令不抵抗的决策并非他个人的意愿,而是受到蒋介石的直接指示。蒋介石在1931年4月16日致电张学良,明确要求他在面对日本挑衅时不得反抗,要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蒋介石的目的很明确,他当时专注于“剿共”,不愿意与日本发生过激冲突。他在1931年9月12日与张学良的会面中再次强调,不论日军如何挑衅,张学良必须下令全军不抵抗。

这些事后,我们很难再看出蒋介石的真实意图。虽然他一直在强调对日本的忍让,但他并非不愿与日本开战。他的目标始终是先打败中央红军,然后再集中力量对抗日本。在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他曾提到自己当时的判断失误,认为日本的胃口不会如此大,难以一口吃掉整个东北。

事实上,张学良下令撤出东北后后悔不已,这一决定也成为他和蒋介石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曾反思,认为自己低估了日本的野心,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而蒋介石的忍让政策,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性的结果。

1936年12月12日,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张学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举动直接促成了国共合作,奠定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西安事变的成功,使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实现了全民动员,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

即便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依然被蒋介石囚禁在台湾,直到1954年才得以释放。而有关张学良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尽管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其复杂的历史印记,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学良为中国抗日事业的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