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马牛羊齐全了,成都这些街道一个比一个妖艳儿!
来,跟我们念:一心桥街、二仙桥、三元巷、四道街、五昭路、琉璃场(谐音)、七家巷、八里庄、九思巷、十里店、百寿路、千祥街、万福桥……
来,再逛逛这些名字活色生香的街道:牛市口、羊市街、骡马市、肥猪市、鹅市巷、鸡市街、鱼市坝、米市街、海椒市、盐市口、果市巷、茗粥巷、菜市巷……
街道名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载体,成都的街道都起了这么骚气的名字,似乎在说:喂,我们这么有趣,你们怎么还不来看我?
嗯,逛一逛,有惊喜!
晚清的成都地图
猫猫巷
明末时,成都曾有过虎患。说是张献忠屠川的时,城中满目疮痍不说,还不时有老虎进城吃人。大抵是如此,便造成了成都人对老虎的忌讳。
老成都每到阴历初一十五,以及每天大清早晨,都忌讳说老虎鬼怪这样的字眼儿,要是不得已非得说一句“老虎”,只好说作“猫猫儿”,原本叫老虎巷的地名便统一唤做猫猫儿巷。
其实不仅是老虎,连老古也因为发音相近,一并被称为猫猫儿了。现成的例子就是老成都东门外安顺廊桥旁边老古庙,通常都被称为猫猫儿庙。
而现在宽窄巷子旁边,熊猫邮局背后的那条小街,叫将军街。本是满城中的永安胡同,因为街口立着一个虎头样子的石柱,前面说了成都人的忌讳,所以这条小街便被理所当然的被称为猫猫儿巷。
这猫猫儿巷在民国时候环境幽静,建筑古雅,是不少达官贵人首选的住地。
骡马市
说到骡马市街的由来,据文献记载,古代成都马市在城四郊,不在城内,骡马市街的商贸历史可以上溯到300多年前。
清代初,成都驻有满、蒙八旗兵丁,陕、甘、宁、蒙马群骤增。为适应满族贵族买马需要,在少城外,皇城后门处设骡马市场。
康熙、雍正时代之后,四川无大战乱,马队作用减小,马市迁到城外,但街名犹存。相邻的羊市街,则因皇城后门为回族集居地而开设羊市,地名留存下来。
清代的老街巷
据老人回忆,骡马市原是街名,而非片区名。它呈拐棍形,到青龙街口就拐弯了,不像是拉伸的直通北门万福桥。街的北面有一大川饭店,为旧时成都最大最高档饭店之一。
此外,根据成都旧俗,即凡成都养得马的人,每年正月初四必乘马到此街一游,以祈愿骑马者来年平安,马也不生灾殃。
后来便渐渐消失了。
羊市街
而再骡马市街,又一条宽阔的大街叫羊市街。
早在清代后期,就已经没有了羊市,而变成了一条充满文化气质的街道。文房四宝、碑版法帖、金石印章、裱字挂画、文玩书店,这里应有尽有。
后来由于羊市街南边是天主教川西地区的主教座堂,所以清末民初时期还有很多天主教的修会在羊市街购地置业。
羊市街的北侧,有一条小巷叫羊市巷。在青龙街的南侧,有一条小巷叫羊市北巷。
这两条小巷原本是相通的一条巷子,因为城市建设的原因在1958才被隔断。后来地名普查时,便把这两条不相接的巷子分别命名为了羊市北巷和羊市巷。
肥猪市街
从南门大桥向南,在浆洗街与洗面桥街街口的西边,就是今天听起来名字有点怪的肥猪市街。
三国后,由于成都市市中心向南门转移,集市生活非常繁荣,成百上千的人在肥猪市聚集,肉铺,自然也多了起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此后,屠宰业的商贩们相约,宰一头猪就捐一个银元,用这些银元来请老师,办学校,供街坊邻里子女读书。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取名此街为肥猪市街。直到上个世纪,这里都是南门一带主要的生猪集散市场,1979年在这里建立了肉食品加工工厂,将各种圈舍全部拆除。
后来,才在原址建起了现在的模样。
而除了这里,在北门也有一条猪市街,不过早已改名为珠市街。除了以上两处,清代的成都还曾有过一条杀猪巷,现在早已被玉成街所代替。
青龙街
位于骡马市以西的青龙街对于成都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它的得名与一座青龙桥相关。
青龙街这一片有一座水塘,据研究可能是秦朝取土所形成的。自唐宋以来,就有记载说杨雄年幼时就生活在水塘边。杨雄读书用功,在水塘边洗砚洗笔,竟然把水都洗黑了,所以这个水塘就被叫做杨雄洗墨池。
清代的墨池书院、芙蓉书院 图据《成都街乡志》
相传唐玄宗年间,成都地方官梦见龙女,就再洗墨池边修了龙女祠。后来,等到了宋朝,龙女祠加以扩建,改名龙女堂。并在左边小溪修建了一道桥,以四象为名,称之为青龙桥。
后来,这里陆陆续续修建了无数建筑,甚至明代万历年间还重修过一次洗墨池。有亭有桥,绿荫接地。
而青龙街这一街道名,也就使用到了今天。
驷马桥
在成都,驷马桥应该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座老桥,虽然我们现在已看不到它过去真实的影子了。
驷马桥,古时又叫升仙桥。
传说,汉代有一个名叫张伯子的人,他修炼道术多年,于是选中了一个地方,骑着他的赤纹虎飞升上天成了神仙。人们目睹了这一升天成仙的场面,一传十十传百,都焚香遥拜。把凤凰水改成了升仙水,还在张伯子升仙的地方架起一道桥,叫做“升仙桥”。
驷马桥地铁站里的“马车”雕饰
古时一车套四马,故称驷马,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相传汉代司马相如赴长安求取功名途经升仙桥时,在道旁的茅草客栈里同结婚3年的卓文君依依惜别。他奋笔在桥廊上大书立誓:“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后来司马相如功成名就,果然乘着驷马高车乘着“驷马”衣锦还乡,兑现了自己的豪言壮语,升仙桥就改名驷马桥了。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为此写下《升仙桥》一诗“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
牛王庙街
牛王庙一看就知道,是因农耕时代对牛神的崇拜而得名。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成都乡间发生牛瘟,导致农田收成降低。当时的四川巡抚带头捐资,修建了牛王庙,在庙中铸了一头铁牛,庙前的街道就叫牛王庙街。
20世纪70年代的牛王庙街一环路口(图据《成都街巷志》)
建成几百年,几经修缮,一直存在。直到2003年东大街扩建,牛王庙迁建到三圣乡,这才没了踪迹。
现在的牛王庙街,写字楼林立,人流如织,是东边白领精英聚集区。而散落在附近小巷子里的是多年未变的鬼饮食,每每治愈着上班族孤独加班的夜。
龙王庙正街
在红星路四段和下莲池街正中间,龙王庙正街贯穿期间,和牛王庙一样,这条街也是源于对龙的崇拜而得名。
龙王庙正街,门前有石鼓的是邱家祠堂大门 1994年 (图据《成都街巷志》)
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这里修了一座龙王庙,最后一次重建在100多年前,街道也因此得名。这座庙在民国时已不存在,唯有一座明隆庆年间的铜香炉在四川博物馆保存。
2001年的邱家祠三进院落 (图据《成都街巷志》)
这条街以前有四个家族祠堂,即薛氏祠、钟氏祠、印氏祠、邱氏祠。现在的龙王庙正街41号是一个三进四合大院,是成都市区为数不多的清代大型院落——邱家祠堂。
据《成都通览》记载,清代成都城内祠堂有83处之多,如今也只余下这一处了。
金马街
文殊坊的金马街,街口有著名的洞子口张凉粉,无数好吃嘴赶来排起长队,就为了吃他家的一碗甜水面。
金马街为啥叫金马街呢?还是有点儿传说的。
公元前113年,汉宣帝听说益州(今成都)有石马碧鸡神,相当灵验。皇帝嘛,就喜欢这些祥瑞福气,派他的老师、四川资中县人王褒到成都来祭奠。
王褒来成都代表天子设祭,还做了篇祭文。传说石马、碧鸡都是天上神仙,下凡主吉祥,百邪俱避。而神马下凡足陷于地,就在陷破绽处所修庙祭奠,地名"石马坊";在其西又建有"碧鸡坊",祭奠碧鸡神。
这条街合起来就叫金马街,如今街上是文殊院的红墙黑瓦,墙角有许多香火烟熏的痕迹,暮鼓晨钟,倒真真是个福地。
熊猫大道
在海外,外国叔叔阿姨姑娘小伙子们,不一定知道成都有3000余年历史,不一定知道成都人爱喝茶,但一定知道成都有软萌可爱的大熊猫。
不止外国人喜欢,成都人更喜欢,还因此命名了一条街道。毫不夸张的说,熊猫大道的得名,就是因为大熊猫。
清新怡神的熊猫绿道
大熊猫繁育基地坐落在成都北郊斧头山的浅丘上,绿化覆盖率达96%,常年养着80余只大熊猫以及小熊猫、黑颈鹤、白鹤等珍稀动物。每天都接待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熊猫粉,就为一睹大熊猫的尊容。
熊猫大道上除了大熊猫出名,还有个风景优美的北湖公园。这里水面面积近千亩,绿化面积近3000亩,集水文化、鸟文化、竹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是成都市主城区最大人工湖泊。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成都市规模最大的日本锦鲤放养池之一。
后记:
2017年,由成都市文广新局、民政局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结束公示,古街巷、历史建筑、名胜古迹、山水形胜和政区(区片)等5大类、共1003处成都历史地名登上了名录。
此次纳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地名,有732处是古街巷。很多历史延用下来的街名地名,蕴含了彰显地域品格的特殊信息,已成为承载乡土记忆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让人唏嘘的是,随着城市发展演变,曾经耳熟能详的街名竟然有248个已经消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参考:《成都街巷志》·袁庭栋著
文:范书、林投、南城
图:曹鸿禹、漫成都资料库、
视觉中国、百度百科
编辑:南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