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世界杯_2019篮球世界杯 - dyldrk.com

3分钟,带你了解中国农批市场发展史

“小市场,大民生”,农批市场事关千家万户之生存,国家民生之大计,它是城乡农副产品零售批发的核心场所。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中国农批市场的发展史。

一、中国农批40年

改革开放前,阶级斗争是社会主流,农贸批发市场被妖魔化为“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当成“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集市经营者也被当成“投机倒把分子”受到严厉打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批市场从城乡集市贸易衍生出来,是农批市场的“萌芽阶段”,第一批和第二批流通领域的农产品行业协会诞生。顺应经济发展,1985年后,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农批市场的建设。

二、农批市场的发展史

01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0)

1985年初,国家宣布废止已实施三十多年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改为“实行合同定购”。这个阶段的农批市场的主要特点是自发性聚集形成,市场规模小、服务范围有限、市场设施简陋等。

02野蛮发展阶段(1991-1995)

20世纪80年代末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出现,提出“谁投资,谁收益”方针,全国出现了带有几分“狂热”的批发市场建设热潮。1992年,“双轨制”被打破,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这段时期,我国农批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遍布城乡、多层次、多门类的市场体系。呈现出市场规模扩大、交易环境改善、交易制度逐步规范、商品档次提高等特征,但同时“保量不保质”、“食物中毒”的问题开始饱受诟病。

03规范化发展阶段(1996-2003)

面对农批市场的混乱发展,国家将“菜篮子工程”以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向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这个阶段,国内开始出现专业的农批市场运营团队,开始用市场化的思维去运作农批市场。2001年底,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实现了质的提升。

04智慧化发展阶段(2004至今)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家首次提出要加强农批市场建设。少数有实力的农批市场通过多种方式,在全国各地投资建设批发市场和物流园。2008年后,中国真正迎来冷链物流时代。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充分发展,农批市场正式迎来了集团化、规模化、现代化,向智慧农贸靠拢的新趋势,打造智慧化全生态产业链聚集地,由管理转向运营。

三、农批市场的新颜旧貌

国家强大了,民生基础建设也给力!不仅建设速度快,市场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高达6.24万亿元,交易总量10.4亿吨!妥妥的“万亿市场,十万亿赛道”!这样的市场成绩,离不开国家的扶持!

从2004年起,连续19年,在每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农批市场与民生建设都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菜篮子”,全社会都在努力!

展开全文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搭上京津冀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快车的保定,开启了自己跨越崛起和复兴的新征程,主动承接北京疏解外迁产业,2015年正式启动运营的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产业疏解中首个落地运营的项目,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的标杆性示范园区,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菜篮子”工程,也是交易体量最大的农产品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高碑店项目投入运营水果、蔬菜、干副、花卉、冻品、预制菜6大板块,入驻商家8800多家。在城市保供上,园区辐射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山东等13个省市,辐射人口4亿。2022年果蔬交易量1620万吨,交易额1190亿元,名列全国果蔬农产品交易量首位。在“保民生、兴产业、活经济、带就业、富百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衡城·华中国际食品产业新城

集团根植“南北双核、布局全国”的核心理念,于2020年3月正式签约落户湖北孝感,开始打造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新标杆——首衡城·华中国际食品产业新城。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民生工程,投资300亿,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品类最全、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全业态全产业链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民以食为首”,首衡城始终以城市农产品稳价保供为基本出发点,聚焦“新科技、新服务、新消费”,汇聚天下,造福民生,打造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商贸流通平台,实现“立足汉孝、服务华中、链接全国”的战略目标,保障华中地区6亿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需求,不断增强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