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世界杯_2019篮球世界杯 - dyldrk.com

城市规划

奥斯曼男爵参与的巴黎规划被认为是经典的案例。

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文明被认为是最早发展都市计画的文明。公元前2600年数千哈拉帊居民突然出现在城市之中,而这突然出现的人显然是被计画,外力所致的结果。某些居民显然被安排要迎合一个有意识的,刻意安排的计画。大城如摩亨约-达罗和哈拉巴的街道也以完美的经纬所呈现,足以与现今的纽约市所相媲美。房子被设计为预防噪音,臭味以及小偷。这些都市也被发现拥有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公共卫生系统(下水道系统)。

公元前408年希腊的希波丹姆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的都市计画之父,他所设计的米利都,虽然古老却是古都市计画的范本。

古罗马在都市计画中使用了巩固为目标的蓝图,用来发展军事防御以及居民的便利性。许多欧洲都市至今仍然保持这些结构的要素,如杜林。基本的计画是一个包含都市各种服务的广场,由紧密的街道所环绕并且由一座墙所包围作为防御。为了减少交通的时间,两条对角线在四条呈四方型的马路中心相交。河流通常流经都市,提供饮水以及传输,并将污水带走。即便是攻城战也是如此。

穆斯林被认为是首先想到都市使用分区(formal zoning)的人,虽然现代西方的用法大多源自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想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的城市空间规划图。

西方世界在过去两个世纪之中(西欧、北美、日本和澳洲)计画和建筑可以说一起走过了好几大步。首先她们都是十九世纪的工业大城,这些地方大楼都被商业以及富裕的精英所掌控。大约是二十世纪初左右,一场主张提供人,特别是工厂劳工更健康的环境的运动开始兴起。花园城市的概念兴起,一些现代的都市被建造了,如英国的韦林花园都市。无论如何,这些都市只具有非常小的规模,特别只处理有关几千名居民的事务,当1920年现代主义崭露头角之后,她们也式微了。现代主义的都市是一个号称效率,工作者的乌托邦。那时有许多大规模的都市更新计画,如法国的巴黎,之后没什么大事发生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所引起的毁灭。之后,许多现代大楼以及社区被建立。但是她们以低成本的建造方法并且以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恶名远播。

现代主义可以说被终结于1970年当许多都市不再建立便宜,相似的大楼,如英国及法国。从那时候开始许多旧建筑被拆毁并且在其之上筑起了更全面的建筑。比起把所有事安排的完美与规律,现在的计画专注于个人主义以及社会与经济的差异性。这就是后现代。

中国大陆

编辑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的大规模建设现场。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城市规划,从著名的长安古城、北京纵横街区可见一斑。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分为两个大的主流方面,第一是按照《周礼·考工记》记载进行的礼仪式规划和建筑模式,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礼制和等级上的要求,另一种是因地制宜的规划方式进行的,主要参考《管子》等一些规划管理的思想。[1]

近代,由于通商口岸的开通和租界的建设,天津、上海等租界发展繁荣的城市,率先引入了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用于城市建设。如天津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天津租界开发的影响。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空间规划核心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现代规划相关法律《都市计画法》颁布于民国时期,延续至台湾继续使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入苏联的城市规划制度,城市规划就是国民经济的具体化。转向开放市场经济后,转变过去计划的方式,逐渐指令性内容,改为添加指导性内容。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通过;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通过,为中国大陆管理城乡规划的主要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前体制下,城市规划体系是自上而下的,《城乡规划法》规定的规划种类有:

层级

规划种类

国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省、自治区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镇

乡村

战略层面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乡规划

实施层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村庄规划

201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原本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的城乡规划职责改由至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负责。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提出在2020年前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这项改革整合了原有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多个部门负责的不同规划,因此被称为“多规合一”。

台湾

编辑

法律体系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国土计画法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都市计画法 (中华民国)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都市更新条例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国家公园法

现行中华民国的国土空间发展体系正处于《区域计画法》及《国土计画法》的交替时期,根据《国土计画法》规定,共分为三个层级,最高层级为全国层级、由内政部拟订的“全国国土计画”,纳入特定区域计画及都会区域计画后,次高层级为地方层级、由直辖市、县(市)政府拟定的“直辖市、县(市)国土计画”,之后再下分区域层级之“国土保护地区(含国家公园)”、“城乡发展地区(含都市计画)”、“农业发展地区”与“海洋资源地区”等四功能分区,借此确保国家永续发展。

中华民国的都市计画受《都市计画法》的规定,将都市计画地区(即都市地区)分为市(镇)计画、乡街计画与特定区计画等三种计画。“市(镇)计画”主要是规划直辖市、市、县辖市与镇都市计画;乡街计画规划乡的都市计画,而“特定区计画”则为发展工业、保持优美风景或因其他目的而划定的特定地区所规划之都市计画。市(镇)计画及特定区计画除需拟定主要计画之外,还需拟定都市计画区内的细部计画,而实施乡街计画的地区因人口较市(镇)计画及特定区计画少,依都市计画法第16条允许将主要计画及细部计画合并拟定。

发展历程

编辑

台湾的都市计画始于日治时期,第一个实施都市计画的区域是台北城内,早期称为“市区改正”,以开辟主要道路、投入市场、下水道等公共设施并形塑街道立面为主。当时台湾主要都市如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以及多数的郡治所在地皆有实施。1938年,台湾总督府颁布《台湾都市计画令》,市区改正改名为“都市计画”,加入了“地域”的观念,类似今日的土地使用分区管制。战后,随然中华民国政府已于1939年制定《都市计画法》,却直到1964年全文修正后才在台湾实施。1945中华民国接收台湾至1964都市计画法全文修正的20年间,仍沿用日治时期的《台湾都市计画令》实施都市计画[2]。

1960年代,中华民国接受联合国顾问团的补助,于台湾制作本土化的都市计画;加上1971年《建筑法》在台湾实施,《都市计画法》亦于1973年在次大幅度修正,删除区域计画(另制定《区域计画法》),台湾都市计画法制大致成形。此后,1970、1980年代全国各处大量拟订都市计画(多为乡街计画),多达200处,可谓台湾都市计画的滥觞。

案例:全国首创“宜兰县总体规划”

编辑

1993年引入新加坡经验,时任宜兰县长游锡堃进行宜兰县总体规划,时间上,以“终极年”的观念,来规划宜兰的人口数;亦即在无限的未来,为了维持舒适生活空间,最高人口上限是一百万。空间上,由小到大,统合了全县都市及非都市土地,从自然到人文,从传统到现代,做永续经营的规划,突破性的概念,则包含了“环境敏感地区的画设”、“道路层级化”、“快速道路设缓冲绿带”、“小区概念图规范小区内的空间组成和公共设施配套”[3]。这个进步的规划案终于改变了中央不准县市政府单独办理“区域计画”的政策,其后内政部配合修法允许县市可以单独办理区域计画。该规划案于1994年初获台湾省政府列为“省政革新实验项目”[4]。

全国首例“全面实施容积率”

编辑

1997年4月宜兰县率全国之先完成专案通检,县内“都市计画区内建蔽率、容积率”全面实施,公告全面实施都市计画地区容积管制,是全省第一、也是唯一全面实施容积率的县分[5][6]。

全国首例“全面调降非都市土地建蔽率与容积率”

编辑

1996年,在宜兰县政府积极奔走之下,内政部终于同意,将非都市土地之建蔽率及容积率的设定,授权由县市政府视实际需要的酌予调降,然后再报中央核备,于是时任县长的游锡堃于卸任前核定宣布1998年1月1日起,大幅调降非都市土地的建蔽率与容积率[6]。